海峡导报讯(记者陈于晨文/图)疫情能阻碍的,只有通行的距离;但它却阻碍不了,两岸信众共同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的强烈热情。
8月28日下午,巡完台湾各个宫庙,跨过海峡渡海而来的延平郡王会香旗,在鸿山公园的延平郡王祠中,顺利完成会香。这不仅是为9月1号正式举办的文化节祭拜活动提前造势;更是为了让这面,能凝聚两岸同胞信仰情怀的旗帜,得以跨海而来,完成使命。
这面会香旗,由台湾78岁高龄的著名“闽绣”传承人林玉泉,历时两月精制而成。据厦门市延平郡王祠管委会主委郑希远介绍,因为从年首届郑成功文化节举办以来,海峡两岸的“成功”信众愈发热络,所以自年开始,每隔一年便在台湾的不同县市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的活动。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台湾当地的信众参与,甚至隔海相望的厦门信众,还曾一道包机前往台湾,与当地台湾同胞一起共襄盛举。两岸人民通过对“国姓爷”郑成功的纪念,不仅强化了彼此血脉的共同联系,甚至在共同信仰的持续发酵下,彼此的心灵羁绊也显得愈发紧密。也因此,这面会香旗,代表的不单单是林大师自己对“国姓爷”郑成功的崇敬仰望,更代表了两岸人民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精神象征。
“其实文化的交流,宗教的交流,对两岸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厦门龙威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基地负责人杨超闳介绍道:“我的祖籍在南安,我的家族就是跟随“国姓爷”郑成功的收复行动,而落地台湾的。所以郑成功文化节的活动,对我和家族的亲人来说,就有了更深的一层情感意涵。”杨先生同时也强调,坚韧不拔和排除万难,是郑成功所传承下来的精神信念,这对当下海峡两岸的现实状况,更有了历史的启示在里面。即便两岸仍然分隔,但源渊的血脉却不曾断绝,我们两岸人民都应该秉承“国姓爷”郑成功的精神:面对两岸的团结,要坚韧不拔;面对阻碍的困难,要排除万难。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继承郑成功的衣钵,为后世子孙树立英雄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