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双汇、雨润、金锣王、万威客、皇上皇、广州酒家、今荣……在肇庆大润发、永旺、昌大昌等超市,各种品牌、口味的火腿肠、腊肠琳琅满目。然而,这些生猪加工制品,不管是产地,还是品牌,均不是“肇庆造”。
这一状况有望很快得到改变。过去一年,在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肇庆积极引进猪肉深加工项目,加快建立畜禽产品冷链运输配送体系,构建生猪产业完整产业链。随着这些项目落地,届时,肇庆市民将在家门口吃到产自肇庆的火腿肠。
●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通讯员贺思乐苏泳生刘少梅
产业链发展不充分缺乏肉制品加工企业
在广东,肇庆是生猪养殖大市。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前,肇庆生猪年出栏量超万头,约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10%。这些生猪除供应肇庆本地外,还供应珠三角市场。
但肇庆不是生猪产业强市,因缺乏肉制品加工企业,所养生猪大多是销往外地后经屠宰成为餐桌上美食,极少进入深加工领域。
“产区养殖、销区屠宰不仅造成产区就业和税收流失,还导致肇庆深加工产业链难以培育。”肇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肇庆生猪产业主要集中在价值较低的产中生产链上,存在深加工比重低、转化增值不足、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链发展不充分、产前产后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
为什么作为生猪养殖大市的肇庆未能发展壮大肉制品加工业?究其原因,一是因起步晚导致发展水平低;二是因散养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河南、山东、四川等省在发展生猪养殖时,就思量着布局深加工领域。早在年前后,双汇集团就从欧洲引进国内第一条冷鲜肉生产线。在河南,仅双汇集团年产值就超亿元。
高标准、早起步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快速抢占市场先机,肇庆企业作为“后来者”不得不把产能布局在广式腊肠等市场相对较小领域。然而,即使是腊肠、腊肉,肇庆企业也面临着广州、中山等地的老字号品牌的竞争,在本地市场也难以取得竞争优势。
同时,精深加工短板的存在,也与肇庆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多年来,肇庆生猪出栏中,散养户产能占比高。对加工企业来说,散养猪意味着收储不方便、供货不稳定、品质没法控制、成本比较高。
向规模化养殖转型深加工项目陆续落户
发展肉制品加工业,首先要扩大生猪养殖的规模,提升生猪集约化养殖水平。
近两年来,面对非洲猪瘟疫情给生猪养殖带来的危机,肇庆主动优化产能布局,积极招大引强,推动“小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型,传统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
通过引进新希望六和、华西希望、温氏等企业,年,肇庆全市引进(改扩建)16个大型生猪养殖项目,投资总额高达亿元。今年上半年,随着诗洞智慧农业种猪场、广东新辉园现代立体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相继投产,肇庆生猪产能快速提升,出栏.8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48%。
年新引进(改扩建)的16个大型生猪养殖项目中,11个项目集中在西北板块,其中怀集占到6个。目前,肇庆已基本形成东南片区(高要、四会)以种猪场、大型规模猪场为主,西北板块(广宁、德庆、封开、怀集)以适度规模场为主的生猪产业布局。
与大型生猪养殖项目同步而来的,还有猪肉深加工项目。
广东永盛集团在广宁投资建设年产50万头生猪养殖场的同时,建设年屠宰生猪万头、牛10万头、羊万头肉食品加工企业基地,项目集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于一体。新希望、新辉园、颐丰等3家企业计划在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B区建设猪肉深加项目。依托饲料、养殖、食品终端销售业务资源优势,华红集团规划在肇庆建设年屠宰加工分割万头生猪屠宰厂。
今年3月,京基智农和肇庆市签署《年出栏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计划投资60亿元,在高要、德庆两地打造两大生猪产业链,发展养殖、饲料、种养循环、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建设具有全国性示范效应的农业服务总部基地。
针对“小散乱差”屠宰厂点多、产能落后过剩的问题,肇庆着力推进小型屠宰点整合撤并。目前,全市60家小型屠宰厂点已取缔关停50家,仅保留整改10家。新引进企业均配套建设肉食品加工基地,实行现代化生猪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一体化经营模式,屠宰企业实现产销融合发展。
建立冷链配送体系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把猪肉加工成猪肉罐头、火腿肠,商品价格可以提升2到3倍。”肇庆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讲师张仙玉博士告诉记者,经深加工后的商品价格相对稳定,有助于稳定生猪养殖预期,减少市场波动给行业带来的影响。
张仙玉表示,目前我国养猪业布局和猪肉消费市场不匹配,养殖场多布局在偏远地区,消费市场集中于大都市。“肇庆作为大湾区城市之一,背靠巨大消费市场,打造完整生猪产业链,能实现养殖场、深加工基地、消费市场的有机统一,有效减少运输成本。”
肇庆也将食品饮料产业作为“4+4”制造业发展格局中的四大特色产业之一,立足产业基础,注重重点扶持,强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做大集群体量,力争将这一产业培育成为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猪肉深加工作为食品饮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