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TUhjnbcbe - 2023/4/22 20:01:00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确保总体国家安全的前提和基础。

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土高坡到西南红土地,从森林、海洋、草原、荒漠到河湖湿地……*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各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毗邻8省,林海、草原、沙漠、湿地、河流纵横交错,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不负嘱托,内蒙古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大旗,用最坚决的态度“护绿”,用最严格的制度“管绿”,用最有效的措施“增绿”,奏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最强音。

坚决“护绿”——开启生态保护红线战略,一半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林长制,每一段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林子都有明确的责任人专属守护;停止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矿山企业开采勘探活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改革大步伐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力度不断加大。

严格“管绿”——将生态底线作为“三条底线”之一,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出台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湿地保护条例等,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零容忍;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一律实行清单式、销号式、问责式整改。

有效“增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积极探索“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模式,累计完成义务植树2.57亿株,“蚂蚁森林”造林余万亩。

刮骨疗*,猛药去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内蒙古建设呈现崭新局面。截至目前,全区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一道横跨祖国北疆的万里绿色长城正在迅速崛起。

内蒙古日报记者霍晓庆

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甘肃日报供图
  甘肃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地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交汇处。1万多种动植物在广阔的甘肃大地上相伴而生,相依而存。

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推动绿色发展崛起为导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甘肃省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性配套法,奠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法律基础。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农业农村厅等多个部门协同发力,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手段,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认真抓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完成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回头看”。

——推进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运用“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监管系统”,组织开展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反馈线索核查工作。

——扎实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组织对生态环境部反馈的疑似问题点位进行实地核查。

——对全省自然保护区整治情况开展“回头看”督查,督促相关地区开展整改。

——完成全省*河流域1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成效评估。

与此同时,甘肃省结合实际,重点围绕生物安全、COP15主题、野生动物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等主题,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进一步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科学素养,引导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随着甘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今天的甘肃,一幅幅生物多样性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多彩的植物,多样的动物,汇成一首首生命的欢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

位于*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夏日风景美不胜收。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山脉绵延,河谷交错,是长江、*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近90%的区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以来,青海省启动实施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开启了青藏高原山水林草湖系统保护修复的新模式。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全面启动,黑土滩治理、沙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工程全面启动。

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境内壮阔的*河景观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前往青海考察,为当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擘画蓝图。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是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是总书记对青海的*治嘱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是总书记对青海的发展厚望;“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总书记对青海的奋进激励。

湖水清澈透明,裸鲤翔于浅底,雪山倒影,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这里是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年保玉则,被称为“天神后花园”。
  翻开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记,推动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年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到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通过积极探索,青海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的三江源模式。如今,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每年有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从这里流出滋润华夏大地。

青海日报社记者咸文静

作为“动植物王国”的云南,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更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对云南提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

鸟瞰高黎贡山。艾怀森摄
  牢记谆谆嘱托,云南省锚定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定位目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关键生态问题作为抓手,在祖国西南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生态屏障。

以生态立省,迈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坚实脚步。云南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生态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立足实际情况,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供重要支撑。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构建起“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保护独特的生态系统、天然植被、热带雨林和珍稀濒危物种,维护长江、怒江、红河、澜沧江下游及珠江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保障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连通性、连贯性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优化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体系。云南构建省、州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年,抚仙湖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与此同时,云南也在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释放生态产品所蕴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全域保护。

云南日报记者王丹

巍峨秦岭
  秦岭之“芯”在陕西,*河之“芯”在陕西,长江最大支流在陕西。回顾过去五年,陕西省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空间治理取得新成效,集中概括为六“变”:绿色版图变大、野生动植物变多、秦岭保护变实、百姓因林变富、生态防线变牢、治理格局变新。

“十三五”期间,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由南向北铺展开来,森林草原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生态生产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绿色陕西”。对陕西而言,“十四五”时期是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陕西坚持“系统保护”“以绿治*”“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理念,制定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等,耦合成生态空间治理“陕西方案”;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年)》要求,从陕西生态空间治理实际出发,计划开展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河流域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沿*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湿地草原保护恢复、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乡村振兴和生态富民提升、生态云建设、生态支撑体系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建设。

陕西日报记者申东昕

*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亲切关怀下,西藏自治区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委、*府工作全局的重中之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等重要指示,坚决扛起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贡献的*治责任,坚决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为了高原增添“一抹”绿色,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使出“大手笔”,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截至年,已累计投入.5亿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保工程成效斐然,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不仅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也充分调动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

在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西藏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一直坚持以生态理念谋发展,用生态发展推产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旅游文化、高原生物、特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边贸物流、高新数字等,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千年雪山万峰耸立,滔滔江水亘古奔腾,雪域儿女正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中、皑皑冰雪间织就锦绣山河画卷。

西藏日报记者李梅英

武夷茶园*海摄
  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山岭遍布,海域辽阔,多样的生态环境,造就高度丰富的生物资源。多年来,福建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全优,42年全国“最绿”,并高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严格履约,年制定出台全省自然保护区规划,年颁布《福建省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年)》,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度,连续15年组织开展沿海水鸟同步调查,建立健全资源和栖息地档案;

强化监管,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严格执法,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盗猎盗伐专项行动,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责任有效履约;

锐意创新,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智慧监管新模式,依托生态云平台,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搬上“云端”,打造“天地陆海一体防控闭环监管链条”,不断筑牢绿色屏障;

保护修复,将生态修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措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闽江、九龙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美丽海湾和美丽河湖建设;

合力共治,连续十一届举办“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加强交流协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激活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生动力。

武夷山国家公园玉女峰*海摄
  同时,福建积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拯救濒危物种。如今,八闽大地上,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保护地,正庇护着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成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福建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继续建设好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福建贡献。

福建日报记者陈旻

1
查看完整版本: COP15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