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笔下的“中国吃”:酸甜苦辣咸(图)——福客民俗民俗资讯频道
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
从前北方人拿饺子当主食,南方人拿饺子当点心。饺子有蒸煮之分,所以煮的叫水饺,蒸的叫蒸饺。*河两岸有的地方叫扁食,最特别的是山东,管煮水饺叫“下包”。外乡人初履斯土,听说“下包”时,常被弄得莫名其妙。
当年北方乡间民情淳朴,生活节约,除了逢年过节才吃一顿白面饺子外,平素多半是吃荞麦面、高粱面、豆面、带麸皮的黑面包的饺子。包饺子,分拌馅、和面、擀皮、包捏、煮熟五部曲,在北方有句俗语是:“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之人人爱吃,我想不外是缘于饺子馅的种类繁多,变化多端,所以才能让人多吃不厌。
饺子好吃不好吃,端视馅儿拌得好不好来决定。饺子馅要分剁、切、擦三种,何者应剁,何者应切,何者用刨子擦,都有一定规矩,总之松腻粗细适中(如用绞肉,味道就差了)方属上乘,调配料如果得当,饺子入口,觉得咸淡恰好。用油多寡更为重要,要能松腴柔润,不结不腻,才算高手。和面虽然不算什么难事,可是用水多少也非常重要;面要和得软硬适度,那就看揉面用水多寡得当不得当了。饺子皮分“压”和“擀”两种,压皮快而不圆,擀皮圆而不快,自然擀皮的饺子比压皮的来得整齐美观。不过包捏手艺到家,饺子煮熟,吃起来是不容易区分是擀皮还是压皮的。
包饺子又叫捏饺子,饭馆做的多半跟家庭包法不同,叫“挤”,一挤一个,手法非常之快。北方还有个“老妈妈论”,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而接传说中的“财神”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包上三两只,说是包几个饺子,可以把小人嘴捏住,可免小人胡说八道,招惹些是是非非出来。“财神饺子”里面要包小钱,恐怕饺子捏不牢,破了会漏财,于是给“财神饺子”都捏上花边,虽然费点事,可是绝不至于饺子裂嘴散馅儿露财。
煮饺子一锅不能煮太多,如果饺子在锅里翻不过身来,不但不容易煮熟,而且易黏易破。熟馅儿点一次水就可以煮熟,生馅儿可能要点两三次水,馅儿才能熟,还要看馅的大小、皮的厚薄而定,所以煮饺子也是有门道的呢!
北方的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入洞房,首先要由家人包几只饺子给新郎新娘吃。这种饺子用一根筷子填馅,饺子非常小巧,煮熟也不过像蚕豆一般大,北方人叫它“子孙饽饽”,这大概是最小的饺子了。
南方人吃饺子似乎没有北方人来得讲究,可是有一次在上海怡红酒家吃过一次灌汤水饺,一盂两只,现煮上桌,齑脍融浆,芬濡不腻。可贵处的面点一律使用澄粉,而灌汤饺却用纯粹面粉而不用澄粉,又是水煮而不上蒸笼,虽然比一般面点价高一倍,实在还是难能可贵的。后来在上海、广州、香港各地的广东酒楼,就没再见有这种灌汤饺出售了。
南北筵席道谈点心,很少有用水饺的,偶或用鸡汤煮小水饺,饺子皮大多厚而且硬,不能适口。倒是酒席上的蒸鼓,(北方叫烫面鼓)南胜于北。吃过几回颇为不俗的蒸鼓。在上海“老半斋”吃过一次翡翠蒸鼓,据说是扬州富春茶社主人陈步云传授的,后加以改良。他把小青菜剁碎成泥,和糖为馅,碧天溶浆,其甘如饴。汉口“大吉春”有一种豌豆泥蒸饺,他家本来是轻易不做来奉客的。那位白案子师傅,来自安徽宣城旧家,是老板的亲家,他酒后兴足才一展身手。笔者倒是碰巧躬逢其盛,骨润芳鲜,确属妙馔。现在武汉旧友有时餐叙,谈到汉口“大吉春”的豌豆泥蒸饺,还馋涎欲滴呢!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1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