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小白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
别人家的爸爸又上热搜了!
这位红遍网络的爸爸,叫张帅,来自河南郑州。
两年前,张先生在网上看到国外一个爸爸给孩子做玩具的视频,觉得想法很好,于是便开始了“手工”之路。
从简单的小汽车到稍微复杂的益智玩具,全都是他用废弃的纸箱做成的。
女儿也很喜欢爸爸做的玩具,看到喜欢的玩具第一反应不是买,而是让爸爸做。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为女儿做了多件玩具,向大家展示了什么才叫“实力宠娃”。
当被问及做这些玩具的意义时,张先生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对孩子的意义,可以陪伴孩子的童年,就是最大的意义。”
对于“爸爸”是个稀缺品的时代,张先生的这种陪伴,确实难能可贵。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父亲,是向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对孩子来说,成长过程中爸爸的陪伴,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爸爸,是孩子人生的底色。
育儿之路上,爸爸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孩子的幸福程度。
以下3种爸爸,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01
“孩子王”爸爸
被《以家人之名》中的一幕暖到了!
李尖尖因为两个哥哥的问题,很困扰很苦恼,于是给爸爸打电话。
因为李尖尖平日一直很乐观向上,难得有这样低落的样子,李爸打趣她:“你不是全家的加油站吗?这是怎么了?”
李尖尖随口回道:“这不是加油站没油了吗。”
没想到李爸竟然顺着李尖尖的话接下去,来了场即兴表演。
“喂,石油公司吗?有个事要麻烦你们,我闺女的加油站没油了,你们给批点呗。能批多少?五车?不行太少了,怎么也得五十车啊,明早能送到吗?行,好的谢了啊!”
表演完还不忘和李尖尖说:“搞定了!明天你一睁眼油就加满了!”
原本郁闷的李尖尖,也多云转晴,笑起来。
大概是有一个“爱玩”的爸爸,李尖尖才能在从小失去妈妈的情况下健康快乐地长大吧。
凌和平总是羡慕李海潮和孩子有很多话聊,其实,李海潮只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孩子王”而已。
把自己当成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才能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更何况,父亲本身就有着“孩子王”的潜质。
BBC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中,心理学家LaverneAntrobus前后花了50年时间,对个孩子进行追踪采访记录,结果证明:对孩子来说,妈妈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养育者,而爸爸扮演的角色通常是游戏伙伴。
所以,“孩子王”爸爸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有“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之称的汪曾祺,就有一位“孩子王”父亲。
他小时候国文成绩好,父亲就到处嘚瑟;数学学得不好,父亲也不责怪,只要及格便好。
他小时候爱画画,父亲也不指点,只是任由他在旁边看,胡乱涂抹。
他爱唱戏,父亲就拉胡琴给他伴奏。
他十几岁学会了喝酒抽烟,父亲会在喝酒时给他倒上一杯酒,递给他一两根烟。
他青春期时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在旁给他出主意。
对他而言,父亲更像一个“伙伴”,而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辈”。
他乐观豁达、为人平淡随和,都与他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不无关联。
汪曾祺说: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要做到“没大没小”。
很多时候,与其端着父亲的“威严”,不如参与进孩子的成长,和孩子玩在一起。
“孩子王”爸爸,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
“孩子王”爸爸,看似放纵,实则是在引导孩子去寻找更真实的自己,唤醒更多的可能,开启更多元的人生。
02
“马屁精”爸爸
前几天检查小侄子的作文,简直把我乐疯了!
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
小侄子写道:
“我有一个马屁精爸爸,因为他总是夸我和妈妈。
他总是夸妈妈做的饭好吃,虽然我吃得快要吐了。他总是夸妈妈好看,虽然妈妈穿着大花睡衣,还没化妆。
他总是夸我聪明,虽然我总是做错事。他还总是夸我乖,虽然我经常惹妈妈生气。
虽然我的爸爸是马屁精,但是我很爱他,因为我很开心有这样一个爸爸。”
歪歪扭扭的汉字,夹杂着几个汉语拼音,稚嫩的语气,搞笑又感动。
看完小侄子的作文,我大概知道了他的乐观与嘴甜从何而来。
经常被夸的孩子,心中有光啊。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对于孩子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来自于至亲之人的夸赞了吧。
如果说总被打击的孩子,就像溺水者拼尽全力只抓住了一颗浮萍,无助、绝望。
那么经常被夸奖、肯定的孩子,就像是溺水者的浮木,给了他面对世界希望与勇气。
不由想起了傅园慧的爸爸,傅爸爸也是“马屁精协会”的种子选手。
综艺《我家那闺女》中,傅爸爸曾提起一件旧事。
傅园慧刚进省队时,她和队友说自己是天才,没想到却引来了队友的嘲笑。
傅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很认真地对那个队友说:“没错,傅园慧就是天才!”
大概正是爸爸的肯定,才有了她的乐观,拥有“洪荒之力”也就不足为奇。
还有一次,傅园慧在世锦会半决赛中失利。
彼时,她刚参加完综艺,于是就有人质疑她:“是不是因为综艺参加多了才导致预赛第一却半决赛失利的啊。”
没想到傅爸爸却说:“一场比赛不能说明什么,心中有梦想就会继续拼搏努力!”
短短的一句话,给了傅园慧动力,也给了她无限底气。
“马屁精”爸爸,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在人生低谷处记得来路,在人生高潮处酣畅淋漓。
有个“马屁精”爸爸,是孩子一生的幸运。被爸爸的“彩虹屁”包裹的孩子,乐观积极,温润如玉会发光!
03
“探险家”爸爸
曾有人对爸爸带娃和妈妈带娃做了一个对比。
妈妈带娃:小心翼翼,温柔呵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爸爸带娃呢?只有一个字:野。
比如前段时间带儿子横渡琼州海峡的爸爸。
爸爸刘志敏说,孩子小时候身体不好,为了锻炼身体,6岁开始学游泳。刚开始的第一年,孩子学不会,于是他就陪着学。
如今12岁的儿子刘柏辛,已经从最初的恐惧游泳变成现在的热爱游泳。
在这次横渡中,刘柏言被水母蜇了好几次,甚至一度想放弃,但是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到达终点的时候,心中的兴奋更是无以言说。
虽然刘志敏带儿子横渡的做法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效仿。
但是在刘志敏的带领下,儿子由恐惧到热爱,这个递进的过程,是值得肯定的。
他教会孩子的,不仅是面对海峡的风浪,更是面对人生的风浪。
还有前段时间带着4岁女儿从东莞骑行到拉萨的奶爸。
爸爸骑车,拉着后面女儿的小车,全程4千多公里,历时71天。
这么长的距离,这么长的时间,这么“朴实”的交通工具,对于一个大人来说尚且困难,更何况是一个4岁的团子般的小女孩。
但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坚持下来了。
走走停停,快时代的慢旅行,雪山、峭岭,风吹、日晒,兜兜爸的“野味”遛娃,让女儿明白了哪怕有再多艰难,只要坚持也终会到达终点。
多年之后,男孩可能忘了横渡琼州海峡是怎样的感觉,小女孩可能也不记得自己曾经“骑行”过4千多公里。
但坚持与探索,已然深深烙进了他们的心里。
爸爸带娃,是够野。
但是那股独特的“野味”与探险精神,却刻进了孩子的血液,使孩子有勇气拥抱这个世界。
“探险家”爸爸,是孩子拥抱世界的引路人,引领着孩子去往世界更辽阔的地方。
不知从何时起,爸爸成了“稀缺”的代名词。
但现实不应该这样的啊。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等边三角形,哪一个角缺了都不再稳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亲的陪伴。
父亲的爱玩,成就孩子的创造力;父亲的肯定,给予孩子自信心;父亲的冒险,带给孩子勇气。
父亲,应该是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父亲,应该是冲锋员,而非替补。
父爱,不该缺席。
愿天下父亲,用陪伴,带给孩子一生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