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1950年,郑洞国想回家种地,周总理大惊
TUhjnbcbe - 2025/4/7 20:48:00

郑洞国曾是国民党抗日名将,年在长春率部起义,毛主席曾公开号召其他国民党将领“学习长春郑洞国将军”。

在与郑洞国会谈期间,主席竟亲自为他点烟,让郑洞国受宠若惊,更加坚定了要追随毛主席。

年10月,周总理邀请郑洞国来到家中。

这次见面使郑洞国不知该怎么面对曾经黄埔的老师,毕竟自己曾经走错了路啊!

周总理问郑洞国:“以后准备做什么?”

“老了,什么也不想,就打算回家种地去。”

老同学李奇中笑了,“老师在这,你敢称自己老?”

本来有些拘谨的郑洞国一听这话,笑了起来,随后,周总理说:“你是起义将领,有大本事的人,怎么去种地呢,不是屈才了吗?”

郑洞国听了动容:“老师......”

“你啊,年纪不大,还可以为我们国家建设做出大贡献呢!”

郑洞国一听,又激动又欣喜,他知道老师在给他机会,他又可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了。

“那先回上海治病,病好以后听从老师安排。”

郑洞国究竟有多大本事,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如此青睐?

周总理又安排他去做什么了呢?

抗日名将

郑洞国是湖南人,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

说到他考黄埔军校时,还有个趣事。

年,郑洞国还在湖南长沙读商业专门学校,此时传来了孙中山先生要在广州创办黄埔军官学校的消息,他大喜过望,当即决定要去报名。

但是家里人都不同意,因为郑洞国是一个很老实憨厚的人,家里人觉得他怎么能去军校呢,八竿子打不着嘛,而且他在家里娶妻生子稳稳定定多好啊。

郑洞国这次非常坚定,他叫上了几个同乡连夜奔赴广州。

谁知到了那报名已经结束了,他懊悔不已,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他的一个同乡叫黄鳌的救了他,黄鳌有两个名额,自己一次就考上了,他把自己多的名额给了郑洞国,但是郑洞国得易名成黄鳌,就这样,他考进了心心念念的黄埔军校。

但是他是易名考进来的,他俩个还都在第二队,他每次都避免与黄鳌一同出现,特别是早上出操,叫到黄鳌,就会有两个人同时喊“到!”

引得周围的同学大笑。

后来郑洞国觉得这实在不是长久之计,就主动向队长汇报了事情经过,为了公平起见,他要求在单独考试一次。

校方商议后决定不用考试,让他把名字直接改过来就行。

从此可算了了他的一件心事。

年郑洞国进入前线作战,当时日军越来越频繁的挑衅中国,他们把毒爪伸向了中国的华北,这年4月,郑洞国率部参加长城抗战。

由于日军武器装备大大优于我们,为了提高抗战士气,郑洞国直接脱掉军衣,只留上身的白衬衫,提着手枪义愤填膺的冲了过去。

战士们看到了士气大增,纷纷拿起武器冲向了对面的日军,中华儿郎都是好样的!

此一战,成功击退日军,年郑洞国担任第二师师长。

从此在抗日的现场上,郑洞国的身影屡屡出现在最前线,几乎所有的重大战役,他都参加了。

台儿庄战役中,徐州会战以及攻击枣庄等战斗郑洞国都参加了,他们拼死抵抗日军,在战略战术的配合下,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

不久,杜聿明联系了郑洞国,他们是曾经的同学,这次,杜聿明问郑洞国愿不愿意做新编第11军荣誉第一师的师长,郑洞国欣然同意了。

要知道当时郑洞国已经是98军军长了,他为何会愿意屈就做师长呢?

原来是因为这个新编第11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配备了极其高级精良的装备,郑洞国认为这个新编第11军就一定能在抗日战场上有更大的贡献。

他不在乎自己的官职,只在乎能不能狠狠的打击日本军。

很快年,郑洞国就任新编第11军荣誉第一师师长,杜聿明升任军长。

荣誉第一师军事装备挺好,但是内部人事关系复杂,纪律松弛,郑洞国到任后,严肃纪律,赏罚分明,经过一年的整顿,该师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为增强,成为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

实践证明郑洞国选对了,在后面的抗日战场上,郑洞国率领这个机械化部队多次击退日军,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他也成了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的一代抗日名将。

年年底,郑洞国率领荣誉第一师参加昆仑关战役,他所在的部队担任主攻任务。

同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血战了20余日,双方在高位展开了拉锯争夺,战斗甚为惨烈,郑洞国从容冷静,利用我军的优势对敌作战,在友军的配合下,基本全歼日军第五师团第12旅团。

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以及部署余人被击毙,中国军队成功攻克昆仑关。

年春,退往中国的部分远征军合编为一个军,控制人是史迪威。

郑洞国被认命为新编第一军军长,他的任务是配合协调中国军队同其他国军队的关系,因为当时美军很傲慢无礼,这让中国军队非常不满。

史迪威这个人很霸道,很多人对他颇有微词,但郑洞国竟然和他相处挺好。

史迪威称赞郑洞国是一个标准的军人,对他的爱国精神和儒雅的气质多加佩服。

重庆方面也对郑洞国的表现多有嘉奖。

长春起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公然发起内战,郑洞国不想再打内战了,中国经历了几十年战争,如今正是需要修养生息的时候,而蒋介石却只看重蒋家王朝的势力,坚持内战。

年3月,东北野战军攻占了四平,为了避免被各个击破,卫立煌派郑洞国指挥第六十军向长春撤退。

国民党军队不得民心,节节后退,不久之后,他们只剩下了沈阳、长春、锦州等大城市和周边一些中小城市。

为了避免全军覆没的结局,郑洞国建议放弃长春,在沈阳和锦州之间集中主力,这样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被全部歼灭。

但卫立煌、蒋介石都不愿意放弃长春,他们担心会有不利的国际影响,均没有采纳郑洞国的建议。

不仅如此,卫立煌还打算让郑洞国去固守长春,这下郑洞国彻底不愿意了,他去找卫立煌。

谁知卫立煌绵里藏针,就是决定让他去守长春,还劝他:“我们应该以党国利益为重,军人天职就是服从,再说长春工事坚固,你有大才,一定能很好的完成,届时蒋委员长定会好好嘉奖你的!”

还保证郑洞国到了长春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提出来,极尽劝说之能事。

廖耀湘听到后也替郑洞国感到不平,“卫司令这样决定,真是把你往虎口里送了!”

郑洞国听了不置一词,后来他在蒋介石、卫立煌的一再催促下飞去了长春。

之后他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光了。

当时的长春有驻城官兵10万人左右,市民有二十万人,守军与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飞机场,其他的与外界的联系都被切断。

城内如死城一般,没有粮食,没有燃料,人心惶惶,到处都充斥着灰色的绝望。

郑洞国到任后开始整顿防务,5月份,他派出一部分士兵出去一边出击,一边购买粮食,结果粮食没买到,飞机场也丢了。

军队中因为饥饿患浮肿,夜盲症的官兵日益增多。

10月14日,解放军攻克了锦州,切断了他们撤退的咽喉要道,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成了瓮中之鳖。

蒋介石几次电令郑洞国向沈阳突围,但此时官兵们都被饿的前胸贴后背,那有力气战斗,所以突围的决议一再搁置。

中共中央的一些领导人知道郑洞国这个人,他为人老实,儒雅,不与人民为敌,因此周总理一直想让郑洞国投诚。

周恩来以老师的名字写了一封劝降信,但长春城内一片混乱,郑洞国并没有接到这封信。

10月16日,郑洞国决定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他决定第二天拂晓行动,但10月17日,事情发生了大反转。

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打乱了郑洞国的计划,突围计划中止。

这天沈阳来接应突围的人发现第60军起义了,就准备对他们实行轰炸,但郑洞国说:“都是自己人,轰炸无意义,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吧。”

其余部下都不愿意再与解放军作战,到了21日,长春获得了解放,至此,郑洞国和他部下的士兵们都走向了新生。

郑洞国不知该怎么面对解放军,特别是见到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的时候,郑洞国更显得局促起来。

肖劲光和肖华为了让他安心一些,晚上专门请他吃饭,这让郑洞国的心情稍微好受了一点。

郑洞国提出自己的请求:“不广播、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没有什么特殊要求,能回家做个农民就行。”

肖华说:“您是否愿意去哈尔滨看看?”

郑洞国点了点头,他想去看看共产党治理下的城市是怎样一番新景象。

到了哈尔滨后,他看到这个城市宛如新生,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他从心底里感到满足。

另一边,我军攻克沈阳后,遇到了郑洞国的儿子郑安腾,郑安腾处于极度悲伤之中,问了之后,才发现原来是郑安腾以为自己父亲“死”了,所以他才这么伤心。

不用想也知道这又是国民党搞的手段,他们对郑洞国的起义感到不满,所以用这种方式诋毁他。

在哈尔滨,郑洞国第一次正式的认识共产党,他阅读了很多马恩的书籍,还有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也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

走入人民

年,朝鲜战争爆发,我军要面对美军这一敌人,考虑到郑洞国之前和史迪威合作时与美军打交道较多,所以就专门请他讲一下美军的特点。

郑洞国坐在开往北京的车上,看到新中国的一派新景象,颇为感慨,中国的这片土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正在焕发着全新的生机。

他的心里更为自己感到庆幸,如今自己也可以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见证中国的进步了。

到了北京,郑洞国心情不错,他和周恩来详细的讲起了自己所见的美军的特点。

“美国人打仗主要靠武器装备,吃不了苦,如果他们走累了,会把武器弹药和衣服都丢掉,最后只留裤衩子,然后再要求空运装备补给。”

后来周恩来多次引用这个故事,他指出美军就是纸老虎,看着可怕,我们要从战略上藐视他们。

年的一天,周恩来再次邀请郑洞国,关切的问了他一些情况。

当问道他以后的打算时,郑洞国只说自己做个农民就好,周恩来知道他还是没有真正放下心来,所以尽力安慰他,让他为国家做贡献。

郑洞国听了周总理的一番恳切的话语,感动不已,他表示自己一切都听总理的安排。

年,郑洞国担任水利部参事,后在毛主席的亲自提议下,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机要工作。

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张金字请帖,打开一看,竟然是毛主席要在中南海家中亲自邀请他!

郑洞国十分激动,感到受宠若惊,按照约定日期到了中南海。

出席作陪的还有贺龙、叶剑英二帅,还有其他人。

主席亲自将他迎了过来,请他坐下,郑洞国实在没有想到毛主席竟然这么平易近人,他越发感动。

主席问郑洞国:“抽烟不抽?”

“抽。”说罢,郑洞国随手拿起一支烟,谁知主席马上站起来划了一根火柴为郑洞国点烟,郑洞国大惊,主席竟然这么随和,彬彬有礼,真是令人敬佩。

他想到蒋介石是怎么也不可能给他们点烟的,国民党的一些官兵从来都是傲慢无礼,他心里感叹:看来共产党真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服务的,共产党的领导都是朴实的人民公仆!

主席又问:“你今年才51岁,还很年轻嘛,可以为国家做很多事情。”

郑洞国又一惊,主席竟然记得他的年龄,他越发坚定了要为人民服务。

谈话中,气氛渐渐轻松起来,郑洞国问主席:“您的马列主义怎么学的那么好?”

毛主席爽朗的笑了起来,说:“这也是一个过程,当年学过之后我以为自己就是个老革命了,谁知去了工厂里,人家都不买我的账,说我一看就是个学生或者先生,哪会真正了解他们?”

“后来,我也悟了出来,要想真正学好马列主义,要走进人民,从群众中学习,向社会学习。”

郑洞国茅塞顿开,从那以后,他开始转变自己的思想,向人民学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走上一条爱国的道路。

此后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积极献计献策,年担任民革中央副主席,黄埔同学会组建后,担任副会长,积极致力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工作。

年,郑洞国逝世,就像主席说的,郑洞国先生是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功的人,这样的人是我们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将军名垂抗日史,猛士魂唱大风歌,郑洞国将军千古!

1
查看完整版本: 1950年,郑洞国想回家种地,周总理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