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英都农贸市场
作者:洪文辉
有30多年历史的英都农贸市场要拆了!我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失落与伤感油然而生。别了,英都农贸市场。英都农贸市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具雏形,至上世纪90年代翻建成为英都最早最大的综合农贸市场,陪伴了多少人走过3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今,这个见证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就要消失了。惋惜之余,关于农贸市场的点滴印记浮上我的心间。英都农贸市场原来是一大片菜园地,是荣星村池亭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当年,这碧绿的菜园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从早到晚都有菜农忙碌的身影。我上中学时,每天都要经过这片菜园地,沿着渠边小道到南安三中读书。那时,这片菜园北边的“新圳”渠水历经春夏秋冬川流不息,清澈见底,可以盥洗、洗菜、浣衣;菜园里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琳琅满目的蔬菜、瓜果让人赏心悦目。上学途中,我们时常成群结队在菜园里捉蝴蝶,追逐嬉戏,不亦乐乎。每每想起中学时代,眼前便会浮现这片美丽的菜园。我的中学时光因为有了这菜园的陪伴,增添了亮色。英都最早的集市在英墟铺,与现在的农贸市场相邻,一北一南,相互联通。小时候,我也曾经在英墟铺摆摊卖鸡蛋、甘蔗。时至今日,想起当年在街上吆喝、叫卖的劲儿,数着一角、五角、一元钱的情景,心里头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农贸市场建成后,已在他乡异地谋生的我,偶尔回家,总要逛逛农贸市场,买些土特产及生活用品。那个时候,农贸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尤其是墟日,来自翔云、东田、仑苍、墩坂、加兜鼓等地的客商云集英都“赶墟”,市场人山人海,场面火爆。街市上物品丰富,价廉物美。那年代,猪肉一斤1元钱多,大米一斤8角左右,百姓衣食基本无忧。市场里的油条、豆浆成为早餐亮点。三五成群,抑或独自一人围着老旧八仙桌坐等起锅的油条,要上一碗豆浆或者花生仁汤,香喷喷的油条,热乎乎的花生仁汤,任你慢条斯理地安享,氤氲于这满是人间烟火味的气息里,暖遍身心的惬意最是荡气回肠,心里头涌起一阵阵温馨与幸福的甜美。后来,我家在小镇上有了个小店铺,偶尔没空做饭,我就跑到农贸市场,吃碗咸饭、牛杂烩汤,不消10元钱,便可填饱肚子。这咸饭佐料丰富,有花生仁、蚵干、虾米;那牛杂汤一大碗,有牛肠、肚腩、牛骨肉、牛百叶、当归、枸杞、香菜,大可一饱口福。后来,听说这摊主的儿子在外生意做大了,就让其父母歇业。可惜了,这咸饭配牛杂汤的美食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年后,伴随着金英街的建成,农贸市场也渐渐没了昔日的繁荣。再后来,农贸市场东南边又建了第二农贸市场,旧的农贸市场日渐式微,显得有些冷清,慢慢走向衰落了。而今,农贸市场已然老旧,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自然改变不了被拆的命运。对此,人们虽然不舍,却也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毕竟,旧的农贸市场落伍了,一个崭新的商住小区将要崛起。作者简介洪文辉
南安人,中学高级教师,泉州市作协会员,南安市郑成功研究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教育学文摘》、《海峡都市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示范课应给练习辅导课一席之地》等教学论文引起较大反响,被多家媒体转载,引起业内众多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