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雕刻艺术博大精深,有木雕、石雕、玉雕、根雕等诸多种类,其中最为盛名当属木雕艺术了。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料,在木雕艺人的手中,变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不仅镌刻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技艺,更折射出一种工匠精神。
在东山沙生植物园里,有一尊三米高的关公像特别引人注目,馆长林财平告诉记者,这原本是一根烂木头,其貌不扬,没想到经过陈炎盛老师傅的手,竟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它把关公的丹凤眼、卧蚕眉、重枣脸雕刻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技艺让人啧啧称赞。
在一家木雕店里,我们见到了陈炎盛,他正专注雕刻他的关公像,满屋的木雕工艺品琳琅满目,有关公像、观世音像、弥勒佛像,更有各种各样的山水花树、鸟兽虫鱼等雕刻。陈炎盛告诉记者,40多年来经他手雕刻的作品已有数万件,种类数不胜数,其中雕刻最多的当属东山盛行的关帝神像。从12岁开始,陈炎盛就跟在父亲后面边读书边学木工,从磨工具、敲、刨等基本功学起,手被砸伤割破都是家常便饭,可是,拿起工具,一敲一刨间,看着普通的木头在自己手上变了模样,什么苦一瞬间全忘记了。因为热爱这门艺术,他悉心学习,苦心钻研,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好帮手,甚至能赚钱贴补家用。
可是,陈炎盛不满现状,他在父亲的木工技艺基础上,自己研究木雕。手工雕刻是方寸之间挥刀如笔,刀到手到,心到眼到,需数年如一日地不断修炼和经验积累,手起刀落,容不得丝毫差错,这是木雕这门手艺的精髓,它需要一种持久的耐力,吃苦的劲头,以及对艺术的坚守,陈炎盛做到了,而且已经坚守了46年。
陈炎盛:做这种艺术,说来说去就是图快乐。现在就想一直做下去,做到不会做为止,估计还可以再做30年。
从陈炎盛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人永恒不灭的工匠精神,也正是这种工匠精神,我们才能看到中华传统木雕的艺术魅力,也才能留住传统技艺和文化根脉。
来源:东山新闻网
海峡导报大东山新闻
-
————————————————————
《海峡导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年3月9日在厦门特区正式创刊。立足厦门,辐射台湾,日发行量30万份,是闽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市民生活报,全国都市报30强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