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十四五”时期南昌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思路
围绕智造新城、山水名城的总体建设目标,“十四五”时期南昌市将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优化利用;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开展城市赋能升级行动,高标准建成现代化城市;加快构建都市圈内1小时、全省设区市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5小时的快速综合交通网络,打造国际性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全方位提升能源清洁化水平,构建安全高效、智慧共享的现代能源水利体系。
在具体目标上,到年,中心城区人均地下空间建设面积争取达到8㎡;累计完成个老旧小区改造,在中心城区实现社区邻里中心服务功能全覆盖;加快形成“一环十一射”高速公路网,构建“一环十三射”城际干线公路网布局;光伏、风电、生物质装机容量分别达到83万千瓦、45万千瓦、16万千瓦以上。
“十四五”时期南昌市加快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主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严格落实空间管控要求。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生态极脆弱的水土流失等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推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科学划定城镇集中建设区、城镇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边界内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控方式,边界外原则上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二是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坚持市域一体发展,以南昌大都市核心区为发展引擎,进贤综合发展区、安义绿色发展区为两翼。推动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南昌、进贤、安义等县城镇化建设。分类培育特色小城镇,推进镇村片区组团发展,促进镇村人口和经济集聚发展。三是打造风景如画魅力空间。建设赣江两岸城市历史文化类魅力空间,打造都市风采类魅力空间,构筑山清水秀生态湖泊类魅力空间。打造“渔樵耕读”四大主题片区,设置4片近郊特色魅力地区,加快建设“梅岭-西山”城市中央公园,打造六片远郊魅力空间。四是推进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统筹形成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为基础、人防设施和停车设施为主体,地下市*、商业为补充的地下空间系统。加强地下空间联通性,注重竖向分层和横向连通,积极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TOD)模式。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等市*设施建设,提升地下管线安全水平和承载力。统筹近远期开发,近期充分开发利用浅层、次浅层空间,远期逐步探索次深层、深层空间的利用。
(二)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一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行动、海绵城市建设行动、韧性城市提升行动。加快“1+5+X”社区邻里中心建设,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优化城市生态网络,打出水系连通、城市绿道建设、公园系统提升组合拳。积极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全面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盘活存量城镇低效产业用地,重塑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新空间。二是促进城区繁荣协同发展。东湖区:打造现代时尚消费、数字生活体验的老城复兴典范区。西湖区:打造宜居、文化、生态的现代都市生活引领区。青云谱区:打造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样板区。青山湖区:打造现代产城融合新城。新建区:新建片打造现代产业新城和实力繁荣和谐新区;湾里片建设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的城市中央公园和绿色发展标杆。红谷滩区:打造引领全省、领*中部的金融产业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三是推进新城功能板块集约高效开发。以“五大新城”(南昌空港新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新城、南昌高铁东站新区、九望新城、中国(南昌)现代职教城)建设为重点,推动新城空间优化、人口集聚,培育城市个性和特色风貌,不断强化区域辐射功能。规划建设发展扬子洲,打造彰显生态特色、科技元素、人文精神的现代化魅力“未来城”。四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行城市管理“管监养”改革,以街道、社区为基础,全面推进“路长制”“街长制”“巷长制”。实施“净化、绿化、序化、彩化、亮化、美化”六化系统提升工程,实施智能管理、市*设施管护、市容环卫管理、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城市综合执法能力强化、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六大提升行动。
(三)推动综合交通跨越式发展。一是强化外联综合运输通道。加快推进以南昌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和“五射”城际铁路网建设;推进赣新大道、昌高大道、昌抚大道等重要交通项目;推进赣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优化航道港口联动体系;推进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引入昌九客专共建空铁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南昌港亿吨大港,打造国家内河主枢纽港;建设南昌东综合客运枢纽。二是优化内畅交通网络布局。完善跨江通道体系,加强纵横路网的联系通道建设。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多层次公共交通网。优化步行环境,打造城市绿色慢行空间和高品质绿道系统。提升货运效率,建设无缝换乘、多式联运的综合客货运枢纽。着力打通交通拥堵瓶颈,基本消除断头路,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和交通安全治理。
(四)加快建设现代能源水利设施。一是加强能源设施建设。重点完善千伏双回路环网;推进雅中至江西、南昌至武汉、南昌至长沙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开展城乡电网智能化改造。推进新昌电厂万吨煤炭吞吐储运项目。建设天然气和油品储运管网;推动城市燃气管网与全省天然气管网全面衔接。二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鼓励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发展环鄱阳湖区分散式陆上风电;扩建泉岭和麦园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健全城市水利设施。加快实施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扬子洲等重点地段防洪提标工程、鄱阳湖蓄滞洪区和重点圩堤升级提质工程,城市防洪等级提高到百年一遇标准。开展一批数字水库、数字堤塘、数字闸站建设试点,基本建成“5+N”的智慧水利综合服务体系。四是构筑供水保障体系。推进主城区重点水源工程、进贤县和安义县的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应急备用水源保护工程,启动建设1座中型水库(吊钟水库)和1座小型水库。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城镇水厂扩容、管网延伸和配套改造。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和建设工程,新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从国际经验看,都市圈(城市群)通常以1-2万平方公里为有效辐射范围,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都市圈产业和人口的合理有序分布。从国内看,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有力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从省内看,省委、省*府将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摆在战略高度,实施强省会战略,增强南昌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明确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五大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方向。
“十四五”时期,南昌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做优做强大南昌都市圈,着力打造全国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支点的核心引擎。我市将深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强化发展协同、功能协同、机制协同,努力在推动中部崛起中发展南昌,在参与区域竞合中增强城市影响力和话语权。
“十四五”时期引领大南昌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大南昌都市圈融合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我市和赣江新区在大南昌都市圈中的极核作用,进一步强化我市与赣江新区的联动融合发展,重点强化发展协同、功能协同、机制协同,努力加快形成大南昌都市圈共荣共赢新格局。一是联动赣江新区共同繁荣。重点发挥省会中心资源集聚优势与赣江新区*策高地优势,加强与赣江新区空间优化、战略协同、功能耦合,强化在规划衔接、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策统筹,持续推动城市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城市功能互补、生态环境协同、城市风貌一体,实现各类要素流通“零障碍”,推动国家级试点示范成果在双方区域率先推广应用。二是促进圈内城市功能协同。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进南昌与丰樟高地区同城化发展,与鄱余万、奉靖地区、九江、抚州等相关区域协同化发展。重点推进与丰樟高地区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城市快速路等通道建设,率先实现公共服务、*务管理、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昌九融合发展,共同构筑联动长珠闽和长江中游地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赣鄂皖省际区域经济中心和服务消费中心。推进昌抚合作,共建昌抚合作示范区,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面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地区的产业新高地。推进奉靖地区加快融入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鄱余万地区提升综合承载力,加快打造成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综合物流交通枢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基地。三是完善都市圈融合发展机制。重点构建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策协同、一体化发展等机制。创新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区域合作互助机制。健全市场融合发展机制,推动资本、土地、人口更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推进金融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服务标准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内统一规范的土地*策、税收*策及招商引资服务标准,加强招商引资*策协同。完善环境保护协同机制,重点建设圈内水、大气环境联防联控共治体系。牵头建立区域城市会商制度,主动扛起都市圈融合发展引领责任。四是促进人口集聚。重点积极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基本教育、住房、医疗、养老、救助保障等服务实际享有水平。全面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完善购房*策,营造开放大气、温情包容、成就梦想的宜居宜业氛围。
(二)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重点从合力提升城市群综合能级和全面深化城市群合作关系两个方面,深入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是合力提升城市群综合能级。携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科学对标长三角,以优势互补、轴向融合为发展导向,全面深化与武汉、长沙、合肥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发展联动,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打造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核心增长极,有力支撑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跃上新台阶。二是全面深化城市群合作关系。重点推动城市群产业科技协同衔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科创成果转化交易中心、知识产权线上协同创新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共同打造全国重要原始创新、科技转化高地。共同构建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体系,探索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优势产业发展基金联盟,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通用航空和长江*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共建对外开放通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推岸线保护,共保蓝天碧水,共建城市群“绿心”。协同建立健全规划统筹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国家编制新一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共同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