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专访浙江省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
TUhjnbcbe - 2022/11/12 20:22:00


  编者按


  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于年10月12日在浙江省美术馆开幕。《景观·山悟》王达*摄影艺术展、《从“浙”里看美丽中国》摄影作品展、《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我在“浙”里》在浙台湾青年手机摄影作品展、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作品展、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作品展等异彩纷呈。“景观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影像呈现与表达”主题研讨会同期举行。


  “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如何打造?影像如何推动两岸交流?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有什么特点?为此,记者专访了浙江省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委会主任庄跃成。


  对话庄跃成


  记者:庄主任,您好!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今年是第二届举办了,形成了品牌,有了影响。您作为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委会主任、总策展人,请您介绍一下创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初衷?


  庄跃成:举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初衷是希望构筑一个两岸影像交流的平台,进而推动两岸交流不断线、不停步。


  年以后,海峡两岸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隔绝。直到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探亲,两岸交流才开始恢复。年,连战破冰之旅。年,开启了两岸大交流的时代。但在年以后,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两岸的交流又出现了不顺畅的状况,几乎是停滞不前。海峡两岸,同文同种,两岸的交流不应该断线,也不应该停步。所以,我们希望找到一个路径和载体来推动两岸交流继续往前发展。具体谈到举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初衷,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现实性。针对两岸交流的现实性,面对当前两岸交流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打通的管道,连接的路径。


  二是时代性。现在从全球来看,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都进入到了读图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拍照手机的普及,由图片和视频组成的影像已经成为人们社交的主要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改变着人们的观看方式、思维方式。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而动。


  三是群众性。既然是要推动两岸交流,所以还得具备群众性。我们构筑的平台不能只是小圈子里面少数人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必须有群众性。随着拍照手机的普及,摄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投入成本越来越低,进入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海峡两岸有着数量庞大的摄影爱好者。但是,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它进门之后的台阶却很高。拍一张照片容易,而拍出一张人人称赞的好照片却很难。大家轻轻松松迈入了摄影的大门,但想要进一步提升摄影水平,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数量庞大的爱好摄影的人们非常希望得到提升,也就特别希望能够加强摄影的交流和互动。

温州·洞头,距台湾基隆港仅海里,远处便是“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的半屏山。成虹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从“浙”里看美丽中国》摄影作品展)


  记者:作为影像交流活动和平台,海内外的摄影节、影像周为数不少,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定位是什么?特色是什么?


  庄跃成:海内外的摄影节、影像周,有的侧重技术领域的交流,比如:拍摄设备、呈现形式……有的侧重艺术领域的交流,如:创作心得,还有影像的收藏与拍卖……但从影像表达的内容层面来看,更重要的还是文化交流。


  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是一个推动两岸交流的平台,所以我们更偏重于文化的交流。这是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它和别的摄影节、影像周的重要区分。


  讲到文化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展开谈一下。文化是海峡两岸连接的非常重要的纽带。海峡两岸同文同种,根在文化。


  台湾有几个文学作品,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个是余光中先生年所写的《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整首诗虽然用的是现代诗的表现手法,但是他骨子里头是中华文化的家国情怀,他前面讲的是家里的事,但到最后一下子升华到了国的事。这种“家国情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世界上其他各种文化,中国是最强调把祖国当作自己母亲的。“祖国啊,母亲”这样的文化其实是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当中的。你看余光中整首诗,虽然很直白,但骨子里头透露出的是中国文化的底蕴,一直打动着海峡两岸读者的心。所以文化的交流是有生命力的。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于右任先生在年所写的《望故乡》这首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整首诗的遣词造句都在用典,仿佛是吟诵《楚辞》《敕勒歌》。更为重要的是,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因此,我个人觉得从文化的视角去做影像的交流,会比纯粹的技术或是艺术层面的交流更有意义,也更有深度。同时,它更容易唤起大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毕竟,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大家都生活在中华文化的熏陶当中,身上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所以,这种源自内在的交流更能够打破外在的一些干扰,实现交流的畅通。这也是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侧重“借助影像进行文化交流”的根本原因。


  另外,我还想补充一点,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和包括之前我们举办了三届的“浙江台湾合作周摄影作品展”都是在中国顶级的艺术展馆——浙江美术馆举办的。摄影是一门艺术,摄影作品作为艺术作品是要进大雅之堂的,毋庸置疑,这也是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一个特色吧。

台北道。林国彰(中国台湾)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龙舞元宵。肖灵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记者:人们的交往、文化的交流有众多的媒介和方式,为什么选择“影像”来进行海峡两岸的交流?


  庄跃成:这里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有渊源。


  年3月,郎静山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年,迁居台湾的郎静山先生重新组建了中国摄影学会(台湾),并担任了20多届理事长。仅从这种延续和传承上来看,海峡两岸的影像文化有一个天然的连接纽带。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说,郎静山先生祖籍浙江兰溪,那么我们浙江和台湾这种影像文化的渊源就更深了一层。郎静山先生在西方摄影文化盛行的时候,他创造了集锦摄影,采用中国画写意的手法来进行摄影创作,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郎静山先生就是在世界大舞台上传播中国文化。所以,海峡两岸的影像文化交流是有渊源的。而且这种渊源现在得到了延续。浙江摄影家吴宗其先生被上一届中国摄影学会(台湾)授予终身成就奖,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没有进行授奖。中国摄影学会(台湾)的理事长给我们这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发来贺信,同时委托我们给吴宗其先生颁奖。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连接。


  第二个维度是有基础,有互动。


  两岸大交流开展以来,两岸影像文化交流也是很活跃的。


  讲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年,我第一次赴台湾参访,晚上去到诚品书店。我喜欢看摄影书籍,就特意到书店的摄影书籍柜看了一下,发现在那个时候,台湾出版的摄影书籍比我们大陆丰富很多,当时我就在那里买了四本摄影书回来。台湾的摄影理论、摄影创作发展当时已比较好,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台湾社会开放得比较早,他们对欧美国家最新的摄影理念引进也比较早,然后台湾对这些内容实行了翻译。还有台湾摄影界对日本的摄影文化也有很深地研究。这对于大陆摄影人来讲,是值得取长补短的地方,这就奠定两岸影像文化交流的基础。


  很多台湾的摄影人、理论家,如阮义忠、游本宽、林再生、林添福、陈缺等,都到浙江做过讲学和创作,其中一些作品,也在浙江做过展览。所以,在浙江,海峡两岸摄影家之间本来就有很多的互动,彼此之间也有很好的交往。


  最重要的是,年岁的郎静山先生回到老家兰溪,举办“百龄百幅作品展”,该展览在兰溪为纪念清代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李渔而建的仿古园林建筑——芥子园举办。冥冥之中,又将郎静山先生融汇了中国画写意风格的“集锦摄影”与中国古代最完备、最系统的绘画入门读物《芥子园画谱》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我觉得海峡两岸摄影界相互之间的交流是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互动存在的。


  第三个维度是有潜力。


  大陆,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年文明一直在华夏大地传承和延续。台湾社会开放比较早,对外来文化,包括摄影文化,接触比较早,研究比较早,研究的人也比较多。大陆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后,海外求学的人多了,对摄影领域的研究才逐渐深化。这么看来,两岸的摄影人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深化对摄影艺术、技术、文化这些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是非常有意义、有潜力的,未来会有更大的空间。至少,比大家关起门来,各自做各自的研究,视野会更开阔一些。所以,当我们从更大的视野范围来看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比单纯地做一个区域性的摄影节更有意义,它不仅仅是推动了海峡两岸的交流,同时也是在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记者:两岸摄影人共同努力,加强交流合作,把好的、先进的外来文化融进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把吸取了外来文化精华之后的中华文化再往外推。不然的话,老关着门,自说自话,在世界舞台上你是无法发声,或者是没有人能听到你的声音。


  庄跃成:对,就是可以发挥两岸共同的优势,在世界上共同弘扬中华摄影文化,但如果不创造机会和平台,让海峡两岸充分交流,它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海峡两岸的影像文化交流,对全球华人摄影界也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做这样的文化活动,不局限于海峡两岸,而是立足两岸,放眼全球,所以我觉得它很有潜力。

墨影。段岳衡摄(选自首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墨影·段岳衡摄影原作展》)

无题。时沈祥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记者:您为首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主推展览撰写了《创造影像的审美价值》一文,又为今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主推展览撰写了《提升影像的审美境界》文,您谈到“摄影的西方语境”问题,谈到“用中华文化思维创立了‘集锦摄影’的郎静山先生的贡献”,谈到“中华文化的天地人合一思想”,谈到“致中和”“中庸之道”“艺术的二致性”等等,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在考虑“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或者说“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问题?


  庄跃成:所谓“摄影审美”,其实就是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比如:西方油画强调写实,而中国画则注重写意,讲究留白,创造一种空灵的效果。这种空灵,其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道家文化的一种审美情趣,是中华文化审美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这是与西方油画有所不同的。


  中华文化具有年的历史、年的积淀、的传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这勃勃生机,需要你达到一定的修为之后才能悟到。这是一个漫长甚至是有些艰难的历程,你需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周而复始,不断向前,你的修为、你的境界才会提升。这种境界的提升,会直接反映在你的艺术创作之中: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东西,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通俗地说,你拥有了独到的眼光,而这种“独到”是来自于你的修为,你对深厚的中华文化的感悟和积累。所以,我个人觉得,中华文化的审美价值观是会影响未来的影像艺术创作的。这便是我所考虑的“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的要义所在。


  要如何解读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试着理解。当下,风光摄影爱好者与旅游者似乎有了更多相同之处:都是去那些风光秀美的地方,我们去摄影、去创作,你们去旅游、去拍照。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对旅游者介绍景点最典型的语言是:这个石头“象不象”大象、那个山“象不象”老人……对于景观的诠释很多都是基于“象不象”。而摄影的审美不是这样,如果只是拍出了“象不象”,那这只是拍留念照。但是当他用这个景观的某一个侧面或者是某一个抓取的瞬间去表达他心中感受的时候,那就已经超越了留念照,进入到了艺术创作层面了。而这种超越的水平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作支撑的。这正是我对于“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最深切的期盼。


  我不否认,我想广泛传播“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这其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我在两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展览序言中都写到了“中华文化有力量”。文化其实是与国运连在一起的。当国家积贫积弱的时候,即便是拥有年的文化照样挨打。现在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我们每一个摄影人也都有责任来弘扬中华文化。怎么弘扬?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咱们的摄影创作中多一点文化自信,多融入一些“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在这一点上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风光摄影,一度陷入争论之中。而我觉得那些争论对摄影创作有过促进作用,但过于绝对,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风光摄影当中所蕴含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我们以风光摄影为载体,融入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将美与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达成共识,获得全世界的认同,这样的意义更为重大。我一贯主张人家先进的东西我们不能排斥,要学习,但绝不能邯郸学步,放弃自我。


  记者:应该是中学为本。


  庄跃成:对。中学为本,西学为用。一定要融合到你自己的血液中,才能成为新的东西,有生命力的东西。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也已经反映到了艺术创作的领域。艺术创作领域要取得突破,很重要的就是要有文化的自信。我个人觉得通过中华文化的弘扬,我们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影像艺术创作,可以在世界上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老树。鲁生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楠溪晨曲。郑晓风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光影瞬间·映像两岸》摄影作品展)


  记者:确实,海峡两岸的摄影家都创作出了不少“摄影审美的东方语境”“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的文本,且有一定的影响力。缘于此,请介绍一下本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亮点?设立“景观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影像呈现与表达”的研讨主题的考虑?


  庄跃成:景观摄影,包含了自然景观摄影和社会景观摄影,而且创作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我们这次的研讨会主要针对“自然景观摄影”展开的。我在《提升影像的审美境界》一文中引用了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那些大美的东西就在那里,但是它没有大声为自己吆喝,要靠你去发现,要靠你去感悟,这恰恰是影像艺术的魅力所在。正如我之前所讲的那样,这种发现、这种感悟是基于你的文化积累,每个人的修为都不一样,自然发现美的水平也不一样。那我们研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首先,自然景观摄影有没有一些创作的规律?自然景观摄影作品的展陈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呈现?包括用什么样的纸,用什么样的墨,影调的把控,装裱的方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就创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具备什么样的修养,或者是进行怎样的修为,可以把这个照片拍得与众不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我们以王达*《景观·山悟》这组作品为例。王达*以拍摄西部风光起家,年,他开始了巴蜀问道之旅,拍摄道学思想的同时,自己也在道学思想中沉浸了多年,然后回归自然景观摄影,拿出了拍摄四姑娘山的这批作品。正是那些年拍摄道学的经历,为王达*拍摄自然景观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摄影审美的中华语境”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进而拍出了属于王达*自己的四姑娘山。这样一来,我们清晰地了解了为何现在的《景观·山悟》与当年“西部五万里”会有如此的区别和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问道”那几年,王达*并没有脱离自然景观拍摄的道路,两者是相通的。


  记者:对。王达*其实还在那条路上,他是在另一个维度重新开始积累,为他的创作升华积攒力量。


  庄跃成:是的。所以我觉得王达*《景观·山悟》这组作品是本届影像文化周非常重要的看点。这是不同于以往我们熟悉的王达*的作品。以前是“再现风光”,现在则是表现我心中的风光,展示我发现的美,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超越。

山悟。王达*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景观·山悟》王达*摄影艺术展)


  记者: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活动内容丰富,精彩展览纷呈,其中不乏好的艺术品。您如何看艺术品和传播的关系?


  庄跃成:艺术品是要靠传播来实现它的价值的。艺术的审美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审美。一件艺术品,只有赢得了很多人共同认同的时候,它的价值才会最大化的体现。传播对艺术品价值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我看来艺术品本身的特质就是要求传播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


  记者:传播学定律之一是,传播不出去的东西,等于没有。


  庄跃成:对,我们以前常提到的“阳春白雪”“孤芳自赏”,这种过于小众的东西,没有足够的震撼力、影响力,我个人觉得是不能真正称之为“艺术品”的。所以,这次我们也特意与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合作,负责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的传播工作,这也是我们在寻求更为广阔的传播途径,提升活动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探索,朝着更强更好的目标迈进。

湖州·月亮广场。成虹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从“浙”里看美丽中国》摄影作品展)


  记者: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设立了《在浙江的台湾青年手机摄影作品展》、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作品展、第三届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作品展等,注重为海峡两岸青年人的影像创作和影像交流搭建平台,这是基于哪些考虑?


  庄跃成:我个人觉得,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推动发展的主体力量一定是青年。一门艺术想要发展,一定是青年感兴趣的,是青年人愿意参与,愿意融合的。青年这个群体,其实它背后的含义就是延续和传承。对一个民族而言,青年就是这个民族传承的载体,传承生命,传承文化。我们不能生活在上一个时代,也不能超前生活到下一个时代,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而当下最活跃的主体是青年,所以青年人的认同非常重要。


  如果举办一项面向大众的影像文化活动,结果只有老年人感兴趣,青年人不感兴趣,那我只能说这个活动是有失偏颇的。一定要让青年人感兴趣,老年人也感兴趣,成为一种更为广泛、更有活力的大众传播,这样的文化活动才有意义。

夏日的曲线。史家欣(中国台湾)摄(选自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之在浙台湾青年手机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展)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未来的发展规划?


  庄跃成:我们是想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打造成一个两岸影像交流的平台。那么既然是一个平台,我觉得未来的发展首要目标是坚持特点,坚持文化交流这个轴心。其次是要突破空间。现在是在浙江美术馆做展览,而今后,展览可以在大陆做,也可以创造条件到台湾去做。同时,这种空间的突破,除了展览,也可以向创作延伸,两岸摄影人交换空间进行创作,让交流更加深入。第三个方面就是要不断追求效果的提升。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大家在交流切磋当中,我们希望两岸的摄影人都有一些新的收获和体验,这也是我们办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通过持续建设,我们希望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既成为两岸影像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两岸互动的平台,特别是架起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在共同
  关于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


  为进一步加强两岸影像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民众以文化相融促进心灵相通,由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委会主办,浙江省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浙江省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中国图片社、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洞头半屏山两岸旅游经贸文化发展协会承办,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社、中新社浙江分社、浙江美术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电力摄影家协会、连横纪念馆、影上书房、尚图坊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于年10月12日下午2:30在浙江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影像文化周设有杭州、温州洞头半屏山两个活动现场。其中杭州主场活动由六个展览和一场学术研讨会组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浙江省台办主任海峡两岸影像文化周组